界面新闻记者 |
科创与资本市场如何良性互动?
6月19日下午,陆家嘴论坛迎来“科创时间”,上交所、港交所两大交易所负责人,以及工商银行、中金、高盛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专场发言。
资本市场能够为科技创新做些什么?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哪些努力?这一专场传递出了一些信号和期盼。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以创新上市制度,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陈翊庭表示,从港交所来看,香港从1993年开始迎接内地企业上市,1993年至今,我们多次进行上市制度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根据当时企业的需要,而且要配合国家以及全球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步伐。
在支持绿色新型企业发展方面,港交所有所发力。
陈翊庭提到,目前,在香港上市的七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总市值达到6000亿港元。她观察到,有一些新兴行业的企业已经通过直接投资新厂或者组建合资企业加快海外布局。“香港不仅具有国际融资能力,而且具有紧密联系其他市场的优势,这些企业在香港获得国际资金支持后,也可以利用香港的平台继续开拓国际市场。”
中投副总经理赵海英:大力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
“大力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这个好像是老生常谈。”
对资本市场而言,土壤环境就是投资者结构,这里有中小投资者、大型投资者,也有短期交易型投资者、长期机构投资者,他们各有其功能。
赵海英指出,我们更缺乏有耐心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大家比较知道的是全国社保基金、中投公司等等。但总体上长期机构投资者类型偏少、量偏少。治本之策是对投资者结构进行优化,当然这需要很多年,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力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发展,包括对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支持产业发展都很重要。
工商银行行长刘珺:未来微循环、微生态会越来越多
“资本市场过去更多的是一种平台化的叙事,但是现在发现资本市场的功能被变成无数的微循环,变成无数的生态。”
刘珺认为,金融服务方式要再延伸、再重塑,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各个创新领域,如果没有大量债务融资嵌入到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融资体系中间,有再多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也撬不动这么大规模的创新融资。
“作为传统商业银行,需要发展出垂直向度的产业知识,产业知识的提升会有效地帮助传统商业银行更好完成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风险管理策略的再审视、再优化,有效地平衡发展和安全。”
高盛集团亚太区总裁Kevin D SNEADER:要把创新成果规模化,不应过度关注个体成功
Kevin D SNEADER表示,中国在创新方面有非常好的起点,非常多的创新正在发生。
在这当中有一些痛点、堵点,在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之间创造良好的双向流动,并不容易。因为创新不确定性太高了,创新的投资回报也非常不确定,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后期阶段,中国需要吸引更多的资金渠道。
他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创新成果规模化,这需要更多的时间达成,也是机遇所在。我们不应过多地关注极个别的公司成功故事,而应该把格局放大,看到更大范围上的科技创新。
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长期科技攻坚需要投资的持续驱动
陈亮表示,长期的科技攻坚需要投资的持续驱动,投资银行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可以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创新型成长性的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本的投入,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投资银行依托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直接融资渠道,尤其是为真正具备硬科技实力的企业上市保驾护航,助力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同时引入海内外优秀投资者,让企业的股权多元化,不断提升治理水平。
在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上市后,投资银行还能通过并购交易、财务顾问、持续的督导,以及基本面的研究、市值管理、股权激励等等,为企业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促进企业有效整合资源,持续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投资者更加灵活高效地参与市场交易,提高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