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6月28日海航控股(600221.SH)暴跌6.42%,报收于1.02元/股,触及1元红线,最新市值440.8亿元。6月以来海航控股股价加速震荡走低,月内累计下跌25%。一旦海航控股收盘价持续20个交易日均低于1元/股,按照相关规则将会被强制退市。
市场上有声音称,当前一元股明显增加,两元股迅速向一元股靠拢,三元股被磁吸为两元股。面对“1元退市”规则,一旦公司股价跌到2元的低位,很容易引发恐慌情绪,导致市场“非理性杀跌”,结果导致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双输的悲剧。
从基本面上看,作为国内第四大航司,海航控股去年扭亏为盈,今年一季度净利增长超三倍。具体来看,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11亿元,上年同期大亏202.47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达6.87亿元。
截至6月28日收盘,股价低于1元红线的股票达41只,介于1元至2元之间的达195只。其中,股价低于1.5元/股但市值超百亿元的非ST公司达8家,除海航控股外,另7家公司分别是包钢股份(600010.SH)、辽港股份(601880.SH)、永泰能源(600157.SH)、绿地控股(600606.SH)、金隅集团(601992.SH)、山子高科(600981.SZ)和山东钢铁(600022.SH),其中包钢股份总市值最高,约636亿元。
如何看待这些低价股的面值退市危机?首先应看到的是,在完善资本市场的进程中不能“因噎废食”。
过去多年A股市场多“进多出少”,上市公司鱼龙混杂。作为触发退市的标准之一,面值退市相对客观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通过此可及时将劣质公司从A股清除出去,促进市场良性循环。
从当前的客观效果来看,表面看公司是因面值不达标而退市,但导致其退市的根源或并非如此。1元退市背后,不少公司在经营策略、财务状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弊端,或涉及内控,或涉及财务,或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
从数据上看,今年以来A股已有超30家公司触及面值退市标准,其中,除了正源股份(600321.SZ)、中银绒业(000982.SZ)外,均为ST、*ST股,这些公司本就存在诸多问题风险。
以*ST超华(002288.SZ)为例,6月26日*ST超华已锁定“面值退”,2022年起该公司业绩开始亏损,2023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内控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同时控股股东、实控人股份被强制执行,公司及实控人遭立案调查。
其次,对于“躺枪”的低价股而言,股价迅速下跌更多反映的是信心问题和市场恐慌心理。当前更为核心、紧急的问题是,这些具有增长潜力的低股价公司该如何及时、快速应对,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低股价触发踩踏效应,进而避免触及面值退市。
这些上市公司应快速打出“组合拳”,而非单枪匹马仅靠一个招式机械应对。
其一,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做好信披管理。通过路演主抓机构投资者,向市场快速有效传递公司价值。
前述“躺枪”的包钢股份、辽港股份、永泰能源等8家大市值公司多以机构持股为主。比如,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包钢股份、绿地控股、辽港股份前十大股东皆为机构,合计持股比例分别达61.76%、79.18%、79.53%;金隅集团前9大股东皆为机构,合计持有股份的比例达74.62%。
机构持股为主意味着上市公司路演难度下降,且路演有效性也将提升。
其二,低股价的良性公司是否能提升并稳定股价,取决于上市公司甚至背后的大股东、董监高自救的诚意、决心和实力。
上市公司应做好回购注销,而非忽悠式回购、喊口号式回购。譬如有的低股价上市公司表示未来3到6个月再进行回购,但股价触及1元红线后仅有20个交易日予以其自救,3到6个月内回购可见其自救动力不足;有的则在回购一把后见股价并无反弹便立刻偃旗息鼓。自救的诚意和决心不足,只能承担股价不断下跌的结局。
以包钢股份为例,6月28日股价收盘于1.4元/股,市值达636亿元,流通股本达315亿股,流通市值达441亿元,前十大股东方持股比例对应市值就高达393亿元。截至2024年6月19日,包钢股份已累计回购股份1290万股,已支付的总金额为2000.26万元。截至今年一季末,其账上货币资金还达81.37亿元,包钢股份还可以拿出更大的回购诚意用以提升并稳定股价。
当然不排除上市公司自身已无充沛资金进行回购注销。以海航股份为例,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其账上货币资金93.75亿元,但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高达146.5亿元。在这种情况下,海航股份背后的大股东又是否足够有决心拿出真金白银进行自救?
从政策层面而言,面对低股价的潜力公司,其本身资金不足以拉动股价,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让部分股票停牌,给予一定时间宽限其筹资回购自救;或者出台相关政策,允许盈利公司或者连续分红公司进行合股。
前述更多是治标作用,对于低股价公司而言,如何能够真正吸引耐心资本,树立投资者长期信心,更多还是需要把公司本身经营好,让投资看到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