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8月13日,建设银行完成了2024年第一期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TLAC债券)定价。建行是继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后,第三家完成TLAC债券发行的国有行。
此前,农业银行TLAC债券发行计划也已获批,另据公告,交通银行披露今年计划发行不超过1300亿元相关债券,业内普遍预计,为满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达标要求,后续TLAC债券发行规模或将进一步提升。
工行、中行、建行已完成发行
界面新闻从建设银行获悉,本次该行发行的首单TLAC债券,发行规模500亿元,其中3+1年期品种发行规模350亿元,票面利率2.00%,发行利差16.62bps,5+1年期品种发行规模150亿元,票面利率2.10%,发行利差17.85bps,均创下市场同品种TLAC债券最低发行利率。
此前,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也已完成首次TLAC债发行。5月16日,中国银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成功发行,本期债券发行规模合计400亿元,其中3+1年期250亿元,发行利率2.25%;5+1年期150亿元,发行利率2.35%。
5月15日,工商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4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其中3+1年期发行规模为300亿元,发行利率2.25%;5+1年期发行规模为100亿元,发行利率2.35%。
工商银行TLAC债券成功发行也是我国首次完成该类债券发行。工商银行表示,为做好本次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该行前期组织银行、保险、基金、券商、评级机构、托管机构等主要市场参与者,就TLAC非资本债券的背景意义、债券条款、发行计划、工具特点、评级方法、估值模型等开展了充分研讨,取得了一致认同和积极反馈。
一位债券交易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成功发行的三家银行TLAC债利率比市场预期稍低。有券商分析,TLAC债定价将介于国有大行3年期普通金融债及剩余期限3年的二级资本债之间。在工行和中行发行完成后,整体利率环境都在下行,因此建行发行的利率稍低于前面两家银行。
后续发行规模仍将扩大
按照今年年初银行公告,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行分别计划发行不超过600亿元、500亿元、1500亿元、500亿元和1300亿元TLAC债券。也就是说,除建设银行已经基本完成发行计划,后续仍然有更大规模的TLAC债券发行。
7月末,农业银行拟发行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也已获得监管批复。
根据要求,在不考虑现行监管缓冲资本要求的情况下,自2015年底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需于2019年起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杠杆比率分别达到16%、6%;2022年起,分别达到18%、6.75%。
TLAC条款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达标时间推迟6年,分别延长至2025年和2028年。作为目前唯一有G-SIBs入围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G-SIBs即将面临第一阶段TLAC达标的考核要求。
此外,交通银行2023年11月27日才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在认定之日起三年内满足相关要求。
“预计到2025年1月,包括TLAC合格债务工具在内,所有资本工具发行缺口在1.6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到2028年这个缺口可能会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未来银行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特定行业额外增加贷款投放,或盈利存在压力净利润下滑,发行缺口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惠誉评级中国银行评级董事薛慧如对界面新闻表示。
TLAC合格工具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和非资本TLAC债务工具。商业银行资本可以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三类,其中,普通股、可转债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主流工具;优先股、永续债是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工具;混合资本债和二级资本债是补充二级资本的工具。也就是说,TLAC债的发行将为银行提供一种新的融资工具。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未来TLAC债券的发行趋势可能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行规模逐渐增加,以满足G-SIBs的TLAC监管要求;二是发行期限可能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三是定价机制更加市场化,反映供需关系和风险收益比。此外,随着市场对TLAC债券认识的深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持续参与,投资者基础也将扩大。